什么是太田痣?

【关键词】 太田痣

 

太田痣是1938年由日本学者太田首先描述的一种波及巩膜及同侧面部分布区域蓝灰色斑状损害,也称褐青色痣。它属于先天性疾病,起源于外胚叶,由痣细胞构成,可能有家族史多终生不愈,与饮食,生活习惯等无太大关系。

太田痣,是东方民族常见的、以眼周区域青褐色斑痣为特点的色素性胎记(虽然有时并不都在出生时出现),起源于真皮黑素细胞的一种良性肿瘤,黑素细胞散布在真皮胶原纤维束之间,位置较深,在面部主要分布于三叉神经1.2.3.枝,同时在口腔粘膜,头项部,后枕部,两颞侧皮肤,左侧耳廓,左上眼眶骨壁皮质处也有同样褐蓝色素斑 。颜色可为褐色、青灰色、蓝色、黑色或紫色,一般褐色色素沉着呈斑状,呈网状或地图状,而蓝色色素沉着较为弥漫。
 
    青春期以后,两侧眼周或颧骨附近形成的褐色或黑色如同黄褐斑样斑,大多数患者都会误认为黄褐斑,有的医生也会误诊为颜色深的黄褐斑来进行治疗但它是太田痣的变形 , 而实际上是与黄褐斑不同的疾病,常见于韩国、日本的女性与太田痣相比,两侧有呈青灰色,豆芽大小的斑点 . 常见于女性,青春期以后形成,较太田痣发病晚与黄褐斑相比,它不会受阳光影响,形成较迅速治疗同太田痣,可治愈虽然要通过多次进行治疗,但相对于复发的黄褐斑来讲,是较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