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杯状耳畸形矫正10例(图)

【关键词】 畸形 软骨

中度杯状耳畸形矫正10例(图)


  杯状耳为先天性发育畸形,由于耳廓大小、卷曲方式和程度不一,因此手术方式各异,矫治的难度较大。我科自1985~1995年对10例中度先天性杯状耳畸形进行了手术矫治,疗效较好。

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7~25岁,均为单侧中度畸形:即耳轮和耳舟均向前下方折垂,伴程度不同的招风耳畸形。经手术矫治,效果较好(图1,2)。
 


图1 术前
Fig 1 Preoperation                                                      
 


图2 术后3个月
Fig 2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

2 手术方法

2.1 耳轮脚的上移复位 在耳轮脚作“V”形切口,利用V-Y成形术使耳轮脚向上后转移复位,以增加耳轮缘弧度的半径(图3)。
2.2 耳廓上部支架的整复 在耳廓背面作矫治招风耳的纵行切口,并向上延长直抵耳轮前缘。沿软骨膜浅面仔细向两侧剥离,将下垂软骨脱套分离。用手指牵拉耳廓确定耳廓转折部,并在此切除一条新月形软骨,耳廓内外侧缘保留1 cm左右不予切断。在卷曲耳轮软骨上缘与耳轮缘垂直方向作3~4个1 cm长放射状切开,将该部耳廓完全展开后,可酌情间断缝合转折部位切口,缝线结扎的松紧度以保持耳廓向上复位形态正常为准,同时将已切下的软骨条经过修整缝合固定在已展开的耳轮边缘,以便耳轮支架更加稳定(图4~7)。
 


图3 利用V-Y成形术使耳轮脚上移复位
图4 耳廓背面的纵行切口
图5 切除转折部新月软骨一条
Fig 3 The helix foot is raised by V-Y plasty
Fig 4 Vevtical incision on the back of the auricle
Fig 5 One piece of crescent eartilage on the fold is removed
 


图6 在卷缩的耳软骨边缘做多个放射状切口
图7 将切下的软骨缝合于展开的耳轮边缘
图8 移转耳后皮瓣修复耳廓创面
Fig 6 Radical incisions are made on the edge of crispate cartilage
Fig 7 The removed cartilage is transplanted
on to the unfolded edge of the auricle
Fig 8 The wound on the auricle is repaired by
posterior-auricle flap transposition

2.3 外耳横突畸形的矫正 在耳廓软骨背面沿对耳轮相应部位两侧作两条纵行切口,用美蓝定点3组,按定位点用1号丝线作折叠式缝合,缝线结扎的力度以显示对耳轮正常外形为准。
2.4 耳后皮瓣移转覆盖耳廓创面 根据耳廓上部软骨支架复位后皮肤组织缺损大小,在切口后缘作较缺损略宽适当长度的延至耳后乳突区的舌状皮瓣,向缺损处旋转推进缝合修复(图8)。术毕,用纱布条按凸凹塑形充填,加压包扎。

3 讨论

3.1 杯状耳的整复特点 杯状耳也称垂耳、环缩耳。其特征为耳廓卷曲,前倾,变小及位置低[1]。根据畸形的轻重分为3型:Ⅰ型(轻度)仅耳轮受累;Ⅱ型(中度)较Ⅰ型明显,耳轮及耳舟均受累,伴有程度不同的招风耳畸形;Ⅲ型(重度)耳廓几乎卷曲呈管状[2]。彻底矫正上述四个主要解剖缺陷,较难达到。一般对轻度只做相应解剖缺陷的局部整形,效果较好。但对重度因组织缺损严重,往往需要进行部分耳廓再造术方能奏效。对中度则需用软骨移植和局部皮瓣移转术以弥补耳廓组织量的不足。
3.2 支架形成 支架是决定耳廓修复外形效果的前提。中度杯状耳的支架要求:复位完全,重建到位,尽量使解剖形态恢复完善。我们所介绍的方法既可使耳廓上部得以充分伸展,复位完全,同时利用切除的软骨移植形成稳定的支架。
3.3 耳后皮瓣的利用 合理设计并利用耳后皮瓣修复皮肤缺损也是关系到手术效果的关键步骤,本法有效地利用了耳后皮肤的松动性形成皮瓣,厚薄适当,取材方便灵活,且供瓣区可直接缝合,并有牵拉耳廓向颅侧靠近,可收外观较好之效。

(100xing.com 责任编辑:朱可可)